中医五运六气
齊榮
2022年12月28日
腊月初六
壬寅壬子乙卯
中医是精义之学,也是天人之学。中医,作为天人之学,从最基本来说就需要了解天地时空的变化,也只有把握了天地时空的变化,才能真正的在中医上有高屋建瓴的理解和认识。
人身气血、经脉、藏腑的正常与异常是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法来得到结果,而对于整个天地时空的正常变化与异常变化,恰恰也就反应在天文、地象的变化之中,这也就是中国文化更深一层次的理论思考内容“五运六气”了。
千百年来,无数的中医名家对五运六气都持有高度的赞美,认为其内容是中医理论的精深学问。曾经也留下“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的感慨,也就是说不清楚五运六气,不能真正的把握天地气运的根本变化,就算是检索、翻遍了中医的所有方书,也不会有太大的助益和帮助。
中医的核心是天地阴阳气运的变化,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万物生化的生化莫不宗于阴阳,治病救人也莫不求阴阳。于人身讲究经脉、气血、藏腑,而于天地讲究的就是时空气运,天地时空气运的变化也就隐藏在五运六气中,这也就是中医天人之学的另一个密码,学习中医若能了悟其中的真实要义,必然也会有不一样的思考。
一、运气气运
五运六气也叫运气学说,运说的是五运,气说的是六气。其实不管是五运还是六气,都旨在讲述一个内容,就是天地阴阳气运的变化。
五运指的是天上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的运行,六气指的是地上风、寒、暑、燥、湿、火六气的气象变化。不管是五运,还是六气,其核心都离不开一气造化。凡天地间所存在的物,都必有阴阳之气的雕琢,万物的生化都离不开阴阳。同样的万物生生化化的根本,也在于阴阳之气的运行。万物的生化依托于阴阳之气,而阴阳之气的运行又依附于天地万物这个生化器府来完成。这也就是万物与阴阳,阴阳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两者相互依存的。
“阴阳造化万物”用专用名词来讲也就是“气化”,“气化”简单理解就是气化生化灭世间天地万物。大到宇宙天体,小到身上的毫毛,也无一不在天地一气的气化中。
气的运行无止息,万物的运动也就无止息,人的经脉气血运行也就无止息,本身世间所有就是一个无限运动变化的存在,不管是人体,还是经脉,还是万物,都是如此,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中。而作为人要很好的生活在整个的天地间,要对这些无止境的变化进行描述和表达,试图掌握这些东西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于是也就有了数理的演算━━五行、宫卦、干支。
天文历算的建立,就在于寄希望于世人能够真正的把握天地的命脉,做一个通达人生的人,能把握天地时空的变化,并对规律运用自如。
自古战争,自古人事的安排,古代的天子摄政,莫不以其为根本。今天跟古代不同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我们今天的日历通过手机就可以看到,关系国计民生的日用蔬菜可以通过大棚来种植,一年四季可以吃到番茄,除此之外,在根本上没有任何差异。1800多年前的张仲景,用桂枝汤可以治疗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在今天桂枝汤对这样的症状依旧有效。这也就是天地阴阳“气化”的永恒不变,不是今天高科技了,四季寒暑就改变,阴阳之气就不再运行,五运六气就没有用了。
从最基础,用今天最简单的话语来讲,什么叫五运六气?五运六气就是对天地气运的具体描述和表达,或者说是对气化万物分年份来描述和表达,这就是五运六气。换一句话来说,五运六气也就是对气化万物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一个描述和表达。
二、五运和六气
五运指的是天气运行变化的五个时段,分别用金木水火土来描述和表达,每一步运是73天零五刻,就如同彝族十月历里一样,把一个季度按照72天来划分,一年也就是五季。五运的划分就跟彝族十月历划分一年五季相同,彝族十月历一个月36天,一个季度72天,一年也就是五季,这五季分别用金木水火土来表达,也就是五运的内容。
六气是指地上温、暖、暑、湿、燥、寒六种气候的变化。分别用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每气61天左右。
五运用天干来表达,六气用地支来表达,两者结合起来,用六十甲子来标识,就是阴阳气运的六十年变化特征。
五运又称为地之五行,由地上的人与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反映出来;六气又称为天之六气,由风寒暑湿燥火的天地气候体现出来;这也就是《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所讲的:“‘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
三、平气、太过与不及
天地时空中,阴阳之气的运行自有其正常和异常,在五运六气中就是平气、太过和不及三种状态。
平气是指气候方面没有异常变化,一年四季的木火土金水五个时间段的气运处于平和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正常运行变化的年份就是平气之年,反之就不是,比如说该暖和不暖和该冷不冷,这就是气候异常,这种气候异常就反映在五运六气的太过和不及上。
太过是时令未到,气候先到,就比如说,立春节气,节气时间还没有到,也还没有交接节气,物象特征就已经反映了立春的气息,这就是气候先到,时令未到。
不及就是时令已到,气候未到,就比如说春天已经到了,天气早就该暖和了,但天气始终不暖和,这就是不及。
六十年的气候正常与异常,以及会不会发生相应的疫病,也就反映在五运六气的正常与异常上。
四、运气与疾病
五运六气也是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方略和操作指南,审察病机,诊断病症必然少不了其内容,对疾病进行提前的预判,早做准备,这也是五运六气在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运六气学说所讲述的就是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天地之中动、植物发育、水旱蝗螟、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等方面的影响。如《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土郁“其乃发也,以其四气”,金郁“乃发也,其气五”,原因为太阴湿土主四之气,阳明燥金主五之气。再如水郁发于所胜之时,“水郁之发……而乃发也,其气二火前后。”少阴君火主二之气,少阳相火主三之气,水克火,因此发于所胜之时。
不同年份气候变化特征不一样,不同气候变化的特征,也就会导致不同年份的疫病不同。如甲子年,大运为太宫土运,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甲子年“水火寒热持于气交”,初之气的客气是太阳寒水,“寒乃始”,“阳气郁”;二之气风助火威,寒水来复,于是“寒气时至”,“气郁于上而热”;三之气君相二火执政,也有寒水之复,而“寒气时至”“寒热更作”;四之气主客都是太阴湿土,“大雨时行,寒热互至”。从正月至中秋,都笼罩在寒气之中,阳气不得舒伸。至九月、十月五之气,客气少阳相火布政,内郁极之热随少阳相火而发,于是瘟疫爆发大**,民“病温”。九月属深秋,十月属冬,故曰秋、冬疫作。
我们不妨看看历史文献对甲子年疫病的记载:
1444年(明英宗正统九年) 浙江
七月,大水。冬,瘟疫大作,死者甚众。民国《临海县志稿》
冬,绍兴、宁波、台州瘟疫大作,延至明年,死者三万四千余人。《中国疫病史鉴》
1864年(清同治三年)浙江
正月,大雪,六日始霁。六月十日夜大风雨,覆舟,拔木,坏庐舍。秋,疫。(民国《象山县志》卷 32)
1864年(清同治三年)江西
正月十二至十四连日雨雪,雷大震。秋,疫。《贵溪县志》
1864年(清同治三年)湖北
应山大疫。至秋,荆州府公安大疫。《三千年疫情》
1864年(清同治三年)江苏
苏南发生疫病。常熟地区“医者忙极,西南尤甚,死者也多”。八月,南京疫。《三千年疫情》
1864年(清同治三年) 云南
江川大疫。《三千年疫情》
1864年(清同治三年) 贵州
遵义大疫。清江厅大疫,“疫病盈庭,尸埋满地”。《三千年疫情》
1864年(清同治三年) 陕西
乾县霍乱大作,死者有数千人。《三千年疫情》
1504年(明弘治十七年) 安徽
五月十二日,风自西作,昼晦,船多漂没,夜分乃止。是年大饥,疫。乾隆《颍州府志》
也就是说五运六气在疾病的预测与预防方面,有系统完整的记录,只待有心人参考学习。
五、运气于医
多年来,一些认为《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是六经辩证和八纲辩证,与《黄帝内经》所讲的理论是不同的,属于两个体系的理论内容。其根本就在于对《内经》阅读不够,对五运六气学习不足。
其实,张仲景的《伤寒论》著作理论体系就是基于《黄帝内经》所讲述的理论内容来展开讲述的。仲景是非常了解五运六气学说的,也是把五运六气在中医用药及遣方用方上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第一人。已去世的李阳波在发现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运气学理论的具体应用后,就认为只有彻底搞清楚运气学理论,才能全面而正确地注释《伤寒论》。
三阴三阳的六经病名,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六个经脉,而是对《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归纳和总结。在张仲景的用方之中,就非常的考虑药性的气机,对医药性的气机也是做了多方考量的。
简单如桂枝汤,其中就蕴含着深刻的阴阳气机的变化在其中。桂枝汤方剂为:桂枝三两,白芍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桂枝━━甘热,得土之味、夏令之气,善调风寒太过。
白芍━━酸凉,得东方之味、秋令之气,善调风热太过。
生姜━━辛热,得西方之味、夏令之气,善调风寒太过(恶寒、恶风,寒邪降逆的呕吐用之即好)。
炙甘草━━甘平,得土之味、长夏之气,善补少阴以助桂枝、生姜祛除风寒,或助桂枝、生姜调风寒气立太过。
大枣━━甘平,得中土之味、长夏之气。
天地气机的变化影响于人体,导致人的身体产生疾病,而于具体用药的过程中,也必然需要去考虑天地气机━━五运六气的变化。
六、结束语
五运六气是中医精深的学问,值得每一个中医学者用心的去琢磨研究,若能从中获得通透,完全可以说是受益终身的。
本文,也只能说是五运六气的推荐文,算是一篇号召大家学习五运六气的广告,并不能算是一篇介绍五运六气的文章。
倘若有心,完全可以自学,直接阅读《黄帝内经·运气七篇》;若觉得困难,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也完全可以咨询天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