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二十四节气本真

2025-06-11

还原二十四节气本真

天文苑

壬寅癸巳癸亥

20230105

时潮漫涌乱浮槎,西典强诠误岁华

立命常嗟云蔽月,正名却恐镜蒙纱

阴阳谱系开黄道,物候经纶蕴紫霞

莫使鸿蒙失本色,千秋玄律即吾家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如潮水般涌来,人们只需轻触指尖,海量信息便扑面而至。然而,对于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天文历法、二十四节气这些文化瑰宝,市面上的解释却乱象丛生,令人深感忧虑。

  不少人以西方思维生硬地解读二十四节气,强行将其套入西方语言体系的框架。在一些网络平台上,不少科普博主将二十四节气简单类比于西方的气候时段划分,用西方的文化模型去解释节气,却全然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深厚中华文化底蕴。这无异于用西方的油画技法去描绘中国水墨画的意境,致使原有的韵味荡然无存。

  也有人打着“创新解读”的旗号,用似是而非的概念含糊其辞、混淆视听。以一些新奇却毫无根据的说法来解释节气,把与节气毫无关联的事物强行联系在一起,只为吸引眼球、博取流量。在这个娱乐至上、追求快餐文化的时代,似乎什么人都能粉墨登场,什么不良内容都要争奇斗艳一番,对二十四节气的正经解读反倒被淹没在一片嘈杂之中,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一、节气,天地节律的反馈

  二十四节气中的“节”,绝非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天地节律最为直观的反馈。天地运行,犹如一首宏大而精妙的交响乐,每个“节”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音符,奏响着自然变化的韵律。

  春分、秋分,恰似这交响乐中的和谐乐章,昼夜平分,完美体现了天地阴阳流转的精妙。春分之际,阳气渐盛,宛如大地从沉睡中缓缓苏醒,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草木抽芽,花朵绽放,鸟儿欢快啼鸣,仿佛在为新一年的到来欢呼喝彩。此时人体阳气也开始升发,气血运行逐渐旺盛。华夏文化中,人体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春分时节,人体肝气也会随着阳气的升发而变得旺盛。若此时人们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就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立夏之后,天气渐热,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此时应适当增加运动量,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同时,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汤、苦瓜等,有助于清热解暑,调节体内气血阴阳,以适应夏季的气候特点。

  秋分之时,阴气渐长,万物开始收敛,进入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果实成熟,落叶飘零,大雁南飞,大自然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着准备。人体在此时也应顺应自然变化,调整作息和饮食,早睡早起,收敛神气,以保持身体的阴阳和谐运转。

  然而,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忽略了自然的变化,而节气就像一位无声的导师,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顺应自然,调整生活节奏。但很多人在网络上看到关于节气的介绍时,就像在繁华的闹市中匆匆走过,未曾停下脚步去探寻背后的深邃原理,便先入为主地接受了网上以讹传讹的概念,并认为那就是真理,甚至还以此来行坑蒙拐骗之事,实在令人痛心。

二、过节,顺应天地节律的生活安排

  如今,很多人过节只是单纯地追求热闹和消费,完全忘记了过节的本意。人们常说“过节”,可真正过的是什么?并非单纯地庆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是顺应天地节律。没有对天地节律的思考和认识,所谈论的二十四节气要么是西方的概念,要么就是伪说。

  比如立春(春节),是基于万物复苏、大地回春来确立的节气。此时,大地开始焕发生机,人们贴春联、吃年夜饭,庆祝的是新一年天地能量的重新启动。春联上那吉祥的话语,不仅是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更是对天地节律的一种顺应和祈福;年夜饭上丰盛的菜肴,象征着新一年的富足和团圆,也是对天地赐予的感恩。然而现在,春节的氛围逐渐被商业活动冲淡,很多人只关注购物、聚会,却忽略了与家人一起感受新年的天地气息。商场里人山人海,人们忙着挑选各种商品,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与家人一起聊聊过去一年的收获和对新一年的期望。曾经,春节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聆听长辈讲述过去的故事,感受家族传承的温暖,如今这种温馨的场景却越来越少。

  中秋本为秋分,本源是“仲秋之月的月中”。此时秋高气爽,收获在望,人们赏月、吃月饼,庆祝的是天地间阴阳变化的又一阶段。在秋高气爽的氛围之中,月亮显得特别圆,象征着团圆和美满,月饼则寓意着丰收和幸福。但现在,很多人中秋只是吃个月饼、发个朋友圈,没有真正去体会月圆之夜天地间的宁静与和谐。他们忙着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月饼和赏月照片,却忽略了与身边人一起分享这份美好时光。曾经,中秋之夜,一家人会在院子里摆上桌椅,吃着月饼,赏着明月,谈天说地,共享天伦之乐,如今这种简单的幸福却变得有些**。

  过节,是人对天地节律的认识和运用,是在天地运行的节奏中寻找生活的意义。人一旦失去了对天地节律的思考和认知,那么对事物规律本质的把握也就会出现错误。

三、二十四节气的本源在天地而非太阳

  时下**的观点,都将二十四节气简单地说成是太阳历,这无疑是对华夏天文历法的极大误解。诸如“节气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个节气精准对应太阳在黄经上的特定位置,像立春对应黄经315度,冬至对应黄经270度,进而形成‘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这样看似严谨、完整的周期说法时,不难发现,这仅仅是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这一单一视角去理解节气。然而,华夏天文历法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它综合考量了多种天体运行规律以及自然现象的复杂变化,绝非如此片面。

  二十四节气的根本,深深扎根于天地之间,是综合了太阳、星辰、气候、物候以及立杆测影等多种事物变化规律的完备体系。就拿气候与物候的关联来说,二十四节气在制定时就充分考虑了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气候是阴阳之气运行特征,物候则是动植物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以及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清明”节气,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在气候上,暖湿气流逐渐增强,带来充沛的降水;在物候上,草木萌动、百花盛开,燕子从南方飞回,布谷鸟开始鸣叫,提醒人们春耕的时机到了。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气候与物候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并将其融入到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中,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

  同时,星辰的位置变化也是古人制定节气的重要依据之一。他们通过长期、细致的观测星辰来确定季节和节气的时间。以“参宿”为例,参宿是冬季星空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冬季的夜晚,参宿高悬于南方天空。古人发现,当参宿在夜空中的位置达到一定高度时,往往对应着某个特定的节气。通过这种对星辰的观测和运用,古人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季节的更替和节气的到来,这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天地宇宙全面而深入的观察和理解。

  反观今人所谓的“太阳历”,不过是单纯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来划分时间,其制定目的和应用范围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天壤之别。太阳历只是西方概念下的一个名词说法,并不具备华夏二十四节气中综合考虑多种天体运行规律和自然现象的内容。从本质上来说,它根本不是二十四节气划分的依据。这种现代西方语言解释的二十四节气内容,与华夏原本的二十四节气内容毫无关联,也未能触及二十四节气的本源。二十四节气的本源,并非依据太阳在黄经的度数来划分,而是基于古人对天地万物的综合观察和深刻理解。

  如今,很多人学习节气知识时,仅仅停留在记住节气的时间和对应的天气特点这一浅层阶段,根本没有深入去了解其背后蕴含的天文、地理、气象等多方面的丰富知识。这就如同在知识的海洋中,只捞起了几颗贝壳,却忽略了海底那无尽的宝藏。

  在学校教育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很多学校在教节气知识时,只是浮于表面,没有引导学生去探索节气背后的深层次意义。课堂上,老师可能只是简单地介绍节气的名称和时间,让学生背诵节气歌,却没有带领学生去了解古人观测节气的方法和原理,也没有让学生去思考节气与自然、人类生活的关系。这就好比给学生展示了一幅精美的画卷,却只让他们看到了表面的色彩,而没有引导他们去欣赏画卷背后的艺术技巧和文化内涵。长此以往,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将永远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领略到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以太阳历解二十四节气,现代天文学对华夏天文历法的无知

  二十四节气是基于古人对天地、日月、星辰的长期观测和实践总结而来,蕴含着丰富的天文、地理、气象、农业等多方面的知识。现代天文学在解释二十四节气时,常常将其简单归结为太阳历,这无疑是对华夏天文历法的无知。

  将二十四节气说成太阳历,就像把一座宏伟的宫殿说成是一间简单的茅屋,完全忽视了其内在的丰富内涵和价值。现在很多所谓的科普文章,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追求所谓的“简单易懂”,便采用这种片面且错误的解读方式。它们并没有深入去挖掘华夏天文历法的精髓,只是以一种浅显、粗暴的方式将二十四节气与西方太阳历简单对应,这不仅误导了大众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

  这种对二十四节气的曲解,已经对文化传承造成了严重的危机。在年轻一代中,很多人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几个名称上,对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天文知识和自然规律一无所知。当被问及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意义时,他们往往只能给出一些模糊、错误的答案,甚至认为这不过是老祖宗留下的一些过时的东西,与现代生活毫无关联。

  在社会层面,各种商业活动对二十四节气的利用也往往偏离了其本质。一些商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将二十四节气作为营销噱头,推出各种所谓的“节气美食”“节气旅游”等产品。这些产品虽然打着二十四节气的旗号,但大多只是形式上的模仿,缺乏对节气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传承。消费者在购买这些产品时,往往只是被其表面的新奇所吸引,而没有真正理解二十四节气的意义。长此以往,二十四节气将会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文化价值,沦为商业活动中的一种装饰。

五、回归本真,守护文化瑰宝

  面对二十四节气被曲解的现状,我们必须回归其本真,重新认识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

  媒体和科普工作者应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责任。在制作科普内容时,应摒弃片面、错误的解读方式,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科学价值,以更加准确、生动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可以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制作纪录片、开展线上互动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二十四节气,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主动学习和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关注节气的变化,根据节气的特点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能让二十四节气被曲解、被遗忘,而应回归其本真,守护好这一文化瑰宝,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领略到二十四节气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华夏古天文历法游戏联合开发招商公告

天文苑“星辉历度·天文历法计算器”开放测试公告

中国文化君王世界方略论与文化一带一路思考

天文苑预告课:“星辉布序·经天纬地”天文历法全天三垣二十八宿系列

天文苑《黄帝内经·素问》81天晨学招生简章

天文苑“AI应用”课程招生简章

星历编程,天文历法万年历编程基础代码分享

学习中医,你需要突破哪些难点

五运六气,华夏先哲为后世子孙开辟的第一惠民生存准则

算盘,世界第一计算机

天地编码与中文编程理论思考

世界最高级的编程语言是中文,世界最本真的代码是天文历法


阅读3670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