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辉历度·天文历法计算器》与《通行日历对照》2023━2035
天文苑
甲辰丁丑壬辰
20250123
舆论炸响朔望轮,大年三十隐五春。
月移九霄黄经引,小月悬空年兽吞。
三辰数据溯渊源,半纪悬疑困庶民。
莫道朔望循天序,谁知历法暗藏因。
2025年春节期间,一篇题为《月亮惹的祸!未来5年都没有大年三十》的文章,如一颗投入舆论场的重磅炸弹,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各种质疑、不信任的言论如汹涌潮水般充斥网络空间,大众对这一与传统认知相悖的现象充满了困惑。
面对这一引发全民高度关注的现象,究竟该如何深入理解其背后复杂的缘由呢?
世论第一说认为:“这一现象与我国农历独特的历法规则紧密相连。我国农历月份的确定,主要依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这一周期性变化蕴含着古人对天象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深刻理解。在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从地球这个独特视角看去,月亮会呈现出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不同月相。当月球和太阳的地心视黄经相等时,地球上的人们会发现月亮仿佛消失了一般,此时的月相被古人称为‘朔’,当天被定义为朔日,同时也是每个农历月的起始之日━━初一。”
这里需要提及“视黄经”这一概念,它对于准确理解月相变化和历法制定有着重要意义。不过,鉴于当下讨论的重点,相关详细解说待将来有机会再做阐述,且有些内容不便在网络公开。
世论进一步阐述:“从一个朔到下一个朔之间的间隔,构成了农历的一个月,即朔望月。经过长期观测和计算,得出其平均长度约为29.53天。在本世纪内,朔望月的长度并非一成不变,最短时为29.27天,最长可达29.82天。这种长度的变化会影响农历月份的安排,如果腊月恰好碰上农历小月(朔望月长度小于30天),那么大年三十就会‘缺席’。通常情况下,大月(朔望月长度为30天)和小月是间隔排列的,这**大众对于月份交替的常规认知。”
然而,目前通行的日历中会出现连续三个大月和三个小月的情况,这种打破常规的月序排列是需要去思考佛。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排列并非基于是否进行实测、采用平朔还是定朔的方法,而是有没有充分考虑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和天下万民的实际生活需求。
从生活便利性角度而言,老百姓默认的习惯是大小月*为规律、相对均衡的排列方式。一会儿连续三个大月,一会儿连续三个小月,并非华夏本真的思维方式。
世论第三种观点称:“实际上,腊月逢小月的情形并不罕见,大约三到五年就会出现一次,像2013年、2016年、2022年,以及2025━2029年都没有大年三十。该观点还表示,由于平均月长稍多于29天,所以每年大月出现的次数会稍多于小月。”
应深刻认识到,让大小月规律排列是顺应民意、**实际的做法。老百姓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早已形成了基于古老大小月排列规律的认知和习惯。连续三个大月或连续三个小月这种极端的排列方式,会打乱原有的计划,带来诸多不便。
在此,可以系统地罗列农历大小月的循环规律,并将其与通行的大小月排列方式进行细致对照,相信有识之士自能从中明辨真相。
日历与家国万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一张记录时间的纸张,更是承载着人们生产生活安排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民学的天文苑,在此问题上不便过多置喙,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去推动历法的精准化和便民化,以满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
只希望准确的数据能够为一些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让华夏历数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瑰宝得以千秋传承。秉持严谨、务实的态度,依据准确的数据和精准的算法来确定日历,合理、连续地排列大小月,真实、准确地服务于大众,恢复大小月顺序排列的常态,以免误导大众,影响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