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子落在纸页上:一些想说的心里话

2025-08-30

星子落在纸页上:一些想说的心里话

齊榮

乙巳甲申辛未

20250830

  这世界有时挺有意思,不管做什么,总难免遇到些叽叽喳喳的声音。不支持也就罢了,偏要带着抵触和排斥的情绪,哪怕选择漠视,也比用敌对的眼光盯着强。对这类人,我们向来直接━━不接茬,也不迁就。当然,该说清楚的问题,还是得好好说。

  有人问内容考据是否扎实。把天文历法写成小说,是多年的想法。创建天文苑的第二年,就开始写《璇玑少年异界奇闻录》,目的很简单:让古典生活化,让生活化的内容场景化,让场景化的内容充满温度。希望文化传承不只是拗口的文字、难以理解的典籍,而是能让人触摸到的温情生活和具体场景

  比如某句古籍里的星象描述,单讲原文难免枯燥;但用小说场景铺展开来,就直观多了。节气也一样,它从来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指引━━这就是我们想做的“落地”。

  其实不只是小说,把天文历法、中医与古籍内容写成故事或进行解读,从不是为了做“权威解读”,只是想让这些内容通过不同场景被更多人看见:那些藏在星图里的农耕智慧、节气里的养生细节,总让人觉得珍贵。就像春分昼夜均分那天,古籍说“玄鸟至”,老中医会提醒“春养肝,宜早睡”,这些穿越千年的“生活指南”,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写小说,是让古人对着星象算农时的情景走进我们的生活;做解读,是把“七十二候”拆解成当下能懂的衣食住行内容。《我在直播间唤醒三垣二十八宿》,是说普通人也能当主播,讲述星星的故事、传播古老天文历法;《星算神童:用星象思维半年学完小学数学》,是想告诉大家孩子借助古老智慧也能找到不一样的学习路径;《我用天文历法写中文电脑系统:从demo到风靡世界》,则是探索古老智慧在现代技术里的应用可能。

  如果有朋友觉得哪里不对,太欢迎指出来了,但得注意态度和沟通方式。连好好说话都做不到的人,我们没必要浪费时间周旋,直接不回应就是了━━毕竟我们脾气也不算好,懒得迁就没礼貌的人。

  友好沟通我们向来欢迎,毕竟这些古老的知识,本就是靠一代代人“你问我答”才传承下来的。做这些,说到底是想让古籍里的星星、节气融入咱们今天的生活:看一眼日历上的“小满”,想起“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顺手给阳台的菜浇浇水;抬头看见北斗星,想起“斗柄东指,天下皆春”━━这才是最想分享的“温度”。

  至于是否由AI写的:AI是当下的重要工具,在处理文本、整理信息时优势明显,这么好的工具为啥不用?我边语音书写,它边帮我整理文字,还能当文本校对助手━━既省了请人校对的成本,又少了人员沟通的麻烦,更能避免因助手随意转发产生误解。这样一来,既保证了高质量和高效率,又降低了成本,内容还安全可靠,没道理不用。我这边写着,它那边同步校对,我写完,它也校完了。这种书写和校对同步的方式,有啥理由拒绝?

  有人说“割韭菜”:若你非这么想,那也随意。我们从不靠这个做事,愿意信的人自然懂,不愿信的,多说也无益。

  还有人说“博人眼球”:若你内心总揣着脏念头,只看到这层,却看不到内容可能对人有用、可能有人需要,那请你靠边站━━你没资格指手画脚。一来你不会认真看我们的东西,二来你也没为内容付过一分钱,不管哪种情况,都不具备评价的资格。别总站在旁边挑刺,半点实事不干,光在那儿勾心斗角、嚼舌根。

  有人说“想钱想疯了,一本书收那么高”:首先,不是做慈善。别觉得收你几百块钱,就该对你毕恭毕敬━━你没那么重要。有些东西,我们宁愿烂在电脑里,也不愿随便分享。有朋友打趣我们:“整理了那么多东西,既不出版也不分享,明明能成书却藏着,有钱赚都不要。”没错,我们做事全凭开心:开心了就分享,不开心了就不分享。在我们这儿,没有“顾客是上帝”这说法。若你抱着这念头来,建议别碰我们的东西━━不仅内容不适合,我们的态度,你大概率也受不了。



阅读3665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