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汇+天文苑”联合开设“天文历法”课程公告

2025-08-21

一、开设背景

  天文历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成果。远古时期,华夏先民以“观象授时”定四时、创“阴阳合历”适农时、立“二十四节气”导生活,构建起系统的天文历法体系,既奠定了中华民族科学探索的根基,也彰显了华夏文明在人类历史中的领先地位。这部“宇宙说明书”,记录着古人对日月星辰规律的洞察,映照着中华民族的高度文明。

  千百年来,华夏在科技领域久居世界前列,数学、医学、农学等领域成就斐然。近代科技滞后是特定历史阶段的转型阵痛,并非文化基因缺陷。以“道器合一”视角审视,中国古代科技是“德行天下”与“格物致知”的融合━━天文历法重观测实证,中医学讲整体辩证,国学以仁德为纲,三者共同诠释“天人相参”的深层智慧,打破了“人文与科学”的割裂认知。

  解析天文历法,是解码传统文化的“金钥匙”。它能解答诸多文化疑问:《周易》为何以“观天文、察地理”开篇?紫禁城太和殿为何暗合“紫微星垣”布局?中医“子午流注”为何依时辰定经络气血?这些曾被误解为“玄学”的现象,在天文历法框架下皆有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展现中华文明以“整体观”探索真理、认知宇宙的独特路径。

  今日重提天文历法,并非沉溺历史,而是激活古典文化的现代价值。面对全球气候危机,古人“敬天惜物”“取用有节”的智慧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东方方案;面对人工智能伦理挑战,“天人和谐”思维能为科技伦理注入人文内涵。天文历法是历史见证,更是未来的文化基因━━它提醒我们,文明进步在于传承中创新、对话中超越

二、联合办学优势

  为确保课程专业性与系统性,国学汇特与天文苑达成深度合作,联合开设本天文课程。天文苑深耕传统文化与天文历法领域6年,长期专注于天文历法、中医中药、诸子百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研发与教学,已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从面向零基础学员的“天文历法入门课”“中医中药基础课”,到面向进阶学习者的“天文与诸子思想深度课”“节气养生提升课”,再到面向文化传播者的“师资培训高阶课”,覆盖不同学习阶段与需求,累计培养数千名传统文化爱好者与专业传播者,具备深厚的教学积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

  双方依托各自优势━━国学汇在传统文化推广、教育生态搭建上的资源整合能力,结合天文苑在课程研发、专业教学上的成熟体系,共同打造“理论扎实、实践落地、传承有序”的天文课程,为学员提供兼具文化深度与科学严谨性的学习体验。

三、课程定位

(一)文化根脉与科学思维的融合桥梁

  1以中华传统天文历法为核心梳理华夏文明在宇宙认知(如“天圆地方”模型)、时间哲学(如“干支纪年”)、自然规律(如物候观测)等领域的智慧,构建“文化溯源+科学验证”双轨学习体系。

  2打破传统与现代界限:用现代天文学验证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依据,借天文历法解读《尚书·尧典》《史记·天官书》等经典,实现跨时代深度理解。

(二)实践导向的传统文化创新引擎

  1设计“基础认知-跨学科应用”二级路径:基础阶段掌握核心概念,应用阶段融入天文计算、节气实践、生态设计等动手环节,聚焦知识转化与文化应用。

  2以“天人相应”为核心理念,联动多学科:将天文知识与中医养生(节气食谱)、易经思维(星宿与卦象)、生态管理(节气种植)结合,培养学员对中华文明的整体认知与创新应用能力。

(三)面向未来的文化基因激活计划

  1挖掘历法生态价值:整理古人“顺时而作”“因地制宜”的经验,为现代生态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提供东方参考。

  2推动传统与现代对话:围绕人工智能伦理、气候变化等议题,组织“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研讨,弘扬“整体观”思维,助力文明创新发展。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核心理论:熟练掌握二十四节气推算原理、二十八星宿分组逻辑(东方青龙等)、阴阳合历(农历)置闰规则,理解天文历法与农事、医学、“天人合一”哲学的关联。

  2构建认知框架:解析天文历法在《诗经》星象描写、中医“子午流注”、天坛建筑象征中的底层逻辑,建立“观测(记录月相)-计算(推算朔望月)-应用(设计节气活动)”的科学链条。

(二)能力目标

  1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模拟天文观测(用星图识星宿)、节气活动设计(策划“春分竖蛋”)、生态规划(阳台节气种植),提升数据解读与工具操作能力。

  2跨学科转化能力:结合多领域开发成果,如编写《二十四节气养生指南》、设计儿童天文启蒙课程、制定家庭可持续生活方案。

(三)价值与社会目标

  1价值目标:以天文历法为“文明密码”,增强文化自信;对比中西方宇宙认知,拓展全球视野;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构建生态伦理。

  2社会目标:与学校、社区共建实践基地,提供实习、就业支持;通过公益讲座、社团活动,推动天文历法从典籍走向大众生活。

五、课程计划体系

  以“天人相应”为核心理念,依托国学汇与天文苑的联合教学优势,构建“基础认知-实践应用”二级进阶体系。

(一)线上天文历法入门班(面向零基础学员)

  1课程目标:帮助零基础学员快速入门,掌握天文历法基础概念与简易应用。

  2课程内容(8节课):涵盖天文历法起源、二十四节气基本常识、二十八星宿基础认知、阴阳合历与传统节日关联、天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简易应用。

  3课程形式:共4次线上课(每次包含2节内容),通过小鹅通平台录制,支持1年回放,配备电子课程讲义。

  4定价:399元/人。

  5专属福利:报名即赠送2026年国学日历一本(含节气知识、星象解读、传统习俗等内容,助力日常学习与应用)。

(二)登封线下实践进阶课程:3天2夜天文+国学实践营(面向有基础学员)

  1课程目标:提升应用与跨学科整合能力(双方联合设计课程,共享教学资源,课程核心内容与原实践营一致,仅调整学习地点至登封)。

  2时间与规模:3天2夜(含2个完整白天、1个夜间观测时段,每日9:00-17:00为主教学时段,含午休15小时),每季度1期,限额30人(确保教学质量)。

  3地点:登封市合作文化基地(选址自然环境开阔、光污染少的区域,便于夜间天文观测,周边配套完善,保障学习与住宿体验)。

  4核心课程内容:

   (1)理论深化与专题研讨:围绕《诸子百家与天文历法》展开,分析儒家“敬天”、道家“法自然”等思想与历法的关联,同步解读经典典籍中的天文智慧。

   (2)天文实操训练:学习传统节气推算、干支纪年与公历换算方法,现场指导纠错,巩固核心计算能力。

   (3)跨学科实践体验:结合天文苑中医课程体系,指导制作“节气养生茶”,讲解节气对应的养生原理;同步开展节气农事活动(如春分播种、秋分收割,依当期节气调整),理解“历法指导农时”的实际意义。

   (4)夜间天文观测:学习星图使用技巧,结合肉眼观测识别二十八星宿、月相等,分组完成星象观测记录,沉浸式感受星空与历法的关联。

   (5)成果设计与交流:以“天文+国学”为主题,分组设计应用方案(如策划社区节气活动、编写儿童天文启蒙小课程),展示方案并接收点评建议,形成实践成果。

  5课程亮点:

   (1)专业延续:完全保留原实践营核心教学内容,确保知识体系连贯、实践环节完整。

   (2)地域适配:结合登封自然环境优势,优化夜间观测体验,同时保障农事实践、室内教学等环节的开展质量。

   (3)多维指导:融合天文、国学、中医多领域知识,提供全面学习支持。

   6定价:3980元/人(含课程费、教材费、3天2夜住宿(双人标准间)、全程餐饮(报到日晚餐至结营日午餐)、星图及观测辅助材料使用费、农事实践材料费,不含学员往返登封的大交通费用)。

   7配套服务:赠纸质《天文+国学实践手册》(双方联合编制)、定制便携星图、课程成果证书(由国学汇与天文苑联合颁发)。

六、报名与咨询

  1线上入门班:滚动招生,报名即开通课程,支持1年回放。

  2登封实践营:每季度1期,开营前15天截止报名。


阅读3975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