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合历名词定义的西方色彩
天文苑
辛丑壬寅己酉
2021年05月01日
西方话语染色重,古典道统渐难融。
天地周期星物映,五常运转岁周成。
女子气血随时变,历数非唯日月盈。
黄帝内经存真理,营卫脉度尽可明。
面对古天文历法的解释,现今的观点五花八门,各有各的独特见解。学术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习惯于将太阳视运动视为阳历,将月朔周期视为阴历。
然而,这种简单的对应关系其实并不完全合理。阴阳的概念远非太阳和月亮这两大天体所能完全涵盖。尝试仅用太阳和月亮来全面解释阴阳,最终会发现这种做法无法得到真正全面且深入的解答。
举例来说,“阴阳之理,大之无外,细入无间”,这一表述所蕴含的广泛性与深入性,是仅将太阳和月亮视为阴阳象征的解读所无法完全触及的。阴阳的含义涵盖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
一、西方话语下的名词定义
今天我们对阴阳合历的定义,并非源自中国文化语言体系的自然产物,而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这一称谓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对阴阳五行含义的模糊理解和片面解读。
例如,曾经的梁启超先生,由于未能深入把握阴阳五行的深层含义和哲学精髓,选择了西方式的思维方式,直接对阴阳五行进行批判,并称其为“封建文化的大本营”。这一举动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的某种需求,但实质上却迎合了西方人的某些观点和意图。这本质上是梁启超先生对阴阳五行理解不足,对华夏原本天文历法思考不清晰的结果。
同样,由于这一批人的思维观念影响,在后来发掘彝族十月历的时候,直接根据十月历有365.25天的周期数,便草率地将其定位为太阳历。然而,这种判断并不准确。这一选择实际上将大家引入了一个误区,使得人们无法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索彝族十月历的真正内涵和价值。
把彝族十月历简单地称为太阳历,无疑是只看到了其表面的周期性与太阳年相近这一特征,而忽略了其深层的内涵和真正的制定原理。事实上,十月历并非依据太阳周期来制定的历法,而是根据五运六气中的“五运”周期精心制定的。这一历法深刻反映了彝族人民及华夏先民对天地自然界规律的独特认识和精准把握。
确切地说,彝族十月历的本质才是华夏本真的阴阳合历。然而,遗憾的是,当今学术界尚无法对这一内容给出合理性的解答。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下的天文历法学界在阴阳合历的本质阐明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和空白。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进行全新解释和深入研究的领域。
为了真正揭开阴阳合历的神秘面纱,我们应该努力剔除西方话语体系在我们天文历法中的影响,坚定地回归华夏本来的语言解释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传承华夏先民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卓越智慧和独特贡献。
二、华夏人“以人为本”的历数观
作为华夏人,在审视自己民族的古天文历法时,绝不能忽略其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即“敬授民时”。这一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在时间流转中的主体地位。脱离了这一点,无论讨论如何深入,都容易陷入就观点而观点、就内容而内容的误区,无法触及历法的真正内涵。
天文苑齊榮老师曾说:“天文苑的核心只有八个字,就是‘天地一体,万物有灵’,围绕此展开来就是‘取于天地,宗于万物’,而形成的是‘道德法术器’五层结构,而这其中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把前面的内容翻译一下就是‘以人为本,以道为纲,以时为序,以法为制’”。也就是说,天文历法不仅仅是记录时间的工具,更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法则。
例如,我们常提及的七十二物候,它详细描述了天地间各种生物和现象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但很多人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根本,那就是“人”才是最大的物候。在天文、地文、人文之中,人才是那个贯穿“天文”和“地文”周期的最大要素。人的活动、人的感知、人的需求,都是历法制定的重要考量。这也就是历法的制定要考虑多重因素的缘故。
天文苑说:“天文历法是诸学科的理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根本点就是“人”━━以人为本。历法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在历法的制定中,节气的安排、节日的设定等,都是为了顺应自然规律,方便人们的农耕和生活。例如,春节的设定就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获得丰收和幸福。这一节日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人们对时间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也就是说,中国人的“历数”是“以人为本”的。“敬授民时”的核心就是人,而不是动物,同样也不会是老虎、狮子、豹子,又或是其它。也就是说,中国的天文历法既是人文法,又是地文法,也是天文法,同样更是“天道、地道”的人道法则。
三、历数“数值”的人身取象
我们通常都认为365.25的周天度数与360日的“六六之节”是根据太阳视运动周期来形成的定论。其实不然,首先人体有经脉气血的六十日变化(参见:六十日脉象变化图),其次是天地周期的“五运六气”有六十日左右的变化,再就是女子月经来潮有大约三十日的规律,也就是一个朔望月周期。女子两次月经来潮,即两个朔望月周期,大约是六十日。若以大月三十天和小月二十九天来计算,第三个月的正月初一恰好是六十甲子一周。同样地,人的生命周期也是一个甲子,即六十年周期,最多不过两个甲子周期。
其实,无论是365.25日,还是360日,其最初的确定并非基于太阳视运动,而是基于人体生命周期律和天地气运周期律。这其中包含了天象的变化、物象的变化、人体气血经脉的运行,以及人生一百二十年周期的变化。
只不过后来人们发现,太阳视运动周期和朔望月周期可以与人体气血经脉运行周期和六气盛衰的周期相吻合,因此将这两大天体纳入历法制定的参照体系,作为调整年长度和月份设定的基准。由此,产生了相应的日月食测算方法。
在此,也需要清楚中国人的天文历法制定原理不是太阳和月亮,本质是生命周期,为了更好的把握生命周期的变化,古人进行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身,近取诸物,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的系统观察和考量。
也就是说,阴阳合历中的“阴阳”,首先指的是人体气血阴阳365.25日的运行周期,其次才是天地阴阳的四时八节变化。随后,人们取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周期变化来吻合人体气血运行周期和四季变化周期。这就是华夏天文历法理论体系构建的前后次序和相应相递的关系。
四、天地周期变化的实物取象
我们今日普遍认为,古人选择365.25日和29.53085日作为年和月的长度,主要依据是太阳和月亮的变化。因此,有某本书的序言声称“法于阴阳其实就是根据太阳月亮的变化去制定历法”。然而,这一观点显然存在误导。若有人读过此书,并能与作者沟通,建议其对此条文字内容进行调整,以免误导更多人。
实际上,我们需要反过来看问题。古人首先是发现了某种规律性变化,然后根据这种规律性变化来寻找参照物。因此,他们选定了“太阳”和“月亮”这两大天体作为制定历法的参照,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校正历法,同时也是因为观察这两大天体相对容易。这并不是因为观察了太阳和月亮才发现规律的,而是因为他们已经发现了规律性的变化,只是选择了两个实物作为参照来使用。在这一点上,请不要颠倒弄错了对象。
同样地,五行的命名和定义也是如此。五行的制定并不是因为天空中有五星,而是因为古人先发现了五行的规律,并观察到天空五星的变化与五运之气的运行时段有一致性,因此才用五行的称谓来命名五星的。
也就是说,阴阳的确定并不是因为太阳和月亮,五行的确定也并不是因为五大行星。而是因为古人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性,才选择五星和太阳月亮作为参照。这是今天很多人都弄错了的本位导向。在这一点上,梁启超弄错了导向,同样地,今天的很多人也陷入了西方的逻辑中去。
从追本溯源的角度来看,将根据太阳和月亮两大天体来制定历法称为阴阳合历是不合理的,甚至具有误导性,使大家无法真正合理地认识什么是阴阳合历。实际上,阴阳合历的制定是古人基于对阴阳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而不仅仅是基于太阳和月亮的视运动周期。
五、结束语
本篇文字内容,只是一本书的一个章节的片段内容,原稿长三万字,在此只是截断分享,拒绝一切不善意言语的讨论。
对此,有朋友或许会问“理论依据在哪里,请你拿出理论依据来”。对此,建议大家自己去看《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已经把此内容说得很清楚了。比如《运气七篇》,比如《五十营》,比如《营卫生会》,比如《九宫八风》,比如《阴阳系日月》等《黄帝内经》的篇章。
天文苑此看法就来自对这些篇章的看法,请不要直接愚蠢地说:“拿出你的证据来,不然就是臆断。”如果,你是这样的言论,建议远离天文苑,我们的东西或许不适合你,我们不是在写论文证明给你看,只是在分享思考结论,没有义务和责任要把全部思考过程都告诉你。
打油随心语:
论阴阳合历
西方话语下,名词纷定义,阴阳合历色,西学影响深。
太阳月朔周,简单对应误,阴阳涵义广,天体难尽述。
古天文历晦,西学渐染痕,阴阳五行意,模糊解读存。
梁启超批判,封建大本营,理解不足处,华夏历法昏。
彝族十月历,误称太阳历,周期相近表,内涵实未晰。
五运六气制,天地规律识,阴阳合历本,亟待新解释。
华夏人历观,以人本为心,敬授民时意,和谐共生寻。
天地人一体,物候变化循,历法制定中,人道法则尊。
历数数值定,非仅日月动,人身气血行,天地气运通。
女子月经潮,朔望周期同,生命甲子律,时空人相应。
生物周期变,实物非先选,规律性已察,日月参照便。
五行命名理,同此逻辑延,星辰运行段,五行之气显。
结束语寄言,篇章片段展,理论依据寻,黄帝内经览。
运气七篇述,五十营篇全,营卫生会解,九宫八风篇。
天文苑看法,源自古典篇,思考结论分,非为论文篇。
若求全过程,或不适此篇,敬请远离去,寻找适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