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难学?
天文苑团队
壬寅年辛亥月丁丑日
十月二十七
2022年11月20日
很多人学习中医多年,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缘故呢?是当事人不够勤奋?还是不够聪明?亦或是用力没有用到位?还是其它什么?
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有心想学中医,甚至想了解一些中医的朋友,往往都犯难,不知如何操作,怎么办呢?
针对中医难学这个问题,天文苑把原因归结为三点,仅供有心人士参考。
一、原理不通
学习中医的根本是把原理弄懂,不清楚中医的原理,不了解中医的理论构建,往往付出多而收获小。很多人之所以觉得难,第一个就是理论难以弄懂。
比如说阴阳,什么是阴阳?阴阳之理是什么?真的仅只是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吗?诸如此类关于阴阳的论述一大把,比比皆是。随便一个人跑出来,针对这样的一个话题,就可以给你讲一大堆,但怎么样呢?往往是于事无补,对整个的中医学习没有根本性的帮助作用,只是学了一大堆的比喻关系。
再如五行,什么是五行呢?五行和人体的臓腑关系是啥?为什么是五臓对应五行,五行对应五色,五行对应五星?为什么是这样的一种对应关系?
诸如此类,涉及整个中医理论的核心关键点,没有几个人是真正清楚明白的。在对中医的原理上不清楚,教授的人没讲清楚,学习的人也稀里糊涂,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相关性的东西,自然没有办法弄清楚、弄明白。
如当年梁启超在内的诸多人士之所以会打倒中医,一方面是他们不懂中医原理,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办法理解中医理论思考,所以他们会选择打倒,认为祖宗不行,实则都是自己的问题。
这就是不清楚中医理论构建原理而导致的结果,而反馈在今天每一个学中医的人身上,原理不通学习效果自然就差。
二、中西不分
中医和西医之间有天然的差别,这样的差别直接反馈在中医的经络、臓腑、气血的命名与西医的器官、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上。
学习者不考虑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差别,一上来就天然的认为中医的肾就是西医解剖出来的两个腰子,而恰恰这两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不能对中医和西医进行根本性的区别,不能弄懂中医的经络、气血、臓腑命名,不去具体跟西医进行区别,总是用西医的思路来学习中医,这是没有办法学好的,也是不能真正掌握中医医理的。
理论不分中医和西医,反正只要能把自己忽悠清楚,能给别人讲一堆东西,就不去考虑更多的内容,这就是今天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学习范围狭窄
中医是天人之学,也是精义之学,学习中医的大部分人往往只看到中医理论的一些内容,对于中医所涉及到的其它理论内容,比如天文,基本没有阅读学习过,很多人也从来不知道中医和天文的关系是什么。
再比如大部分学习《伤寒论》的人,就没有认真系统的读过《金匮要略》,也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懂点艾灸知识的人,觉得艾灸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对《伤寒论》一类的东西,往往不会选择阅读。
学习范围比*狭窄,阅读的书籍不多,掌握的知识点不够,自然对理论思考深思不够。对理论思想深思不够,在具体生活应用中就无法做到真正的应用自如。
除以上三点内容外,有人还会认为中医“名词难记、古文难学、明师难求”是根本性问题,其是这三点不是主要的根本问题,也不是今天中医学习的根本问题,在这里作一个简单回答。
“中医名词难记”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区分中医和西医的名词差别,能把中医和西医名词之间的差别弄清楚、弄明白,这个问题不讲自破。
“中医古文难学”的根本原因在于原理不通,弄懂了中医的原理,清楚了中医理论的来源根由,读起中医古文来,就相当于是在阅读比*复杂的白话文,不同的是读中医古文有点繁琐,需要逐字逐句去斟酌,顶多耗费时间而已,并不是什么难事,仅此而已。
“名师难求”在任何时代都一样,在今天更不是什么重点,关于这个问题只要接受现实、面对现实、择优而学,就不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