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天文历法很接地气,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2025-07-21

20250706.png

过去天文历法很接地气,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天文苑

戊戌己未甲寅

20180721

三代上民皆晓天,授衣观斗未曾差。

田夫识宿夜观星,织妇谙辰昼理麻。

大火西流知暑退,三垣东映促桑稼。

农经戍语融谣谚,历法传承继万家。

  在久远的过去,天文知识并非仅为专家学者所掌握的高深学问,而是普通民众生活中常见的常识。无论是耕种的农夫、操持家务的妇女,还是年幼的孩童,都知晓一些天文现象。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这句话意在说明,夏、商、周三代以前,天文历法极为普及,普通百姓皆有所了解,且这些天文现象常融入他们的日常语言之中。这些天文知识如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帮助人们安排生产、规划生活。

20250721.png

一、七月流火:暑退秋临,农事有信号

  “七月流火”这句话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七月》,原文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所说的“火”,并非如今所说的火星,而是二十八宿中的心宿二,亦称“大火”星。

  在商周时期,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分,“大火”星宛如一位准时赴约的挚友,出现在正南方天空的最高位置,在夜空中格外醒目。待到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发生变化,从中天逐渐向西边下落,恰似一位走累的旅人,缓缓朝西边行进。古人将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此处的“流”,并非如流星般转瞬即逝,而是如流水一般,从高处缓缓流向低处,“大火”星向西边落去,仿佛在告知人们暑热渐渐消散,秋天即将来临。

  “七月流火”犹如大自然发出的一个明确信号,它预示着季节的转换,就好像有一位贴心之人提醒,该准备过冬的衣物了。很快,便到了“九月授衣”之时,人们需开始制作寒衣,以抵御冬日的寒冷。

  从农业生产的视角来看,“七月流火”不只是对天象的描述,更是农民安排农事的指南针。农民看到“大火”星开始向西边下落,便知晓该准备秋季播种了。他们会赶忙翻耕土地,让土地恢复生机,然后精心种上冬小麦等作物,仿佛在播撒希望的种子。这种依靠观察天文来安排农事的做法,彰显出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他们顺应天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收获丰硕的成果。

  “七月流火”在古诗中也有所体现,如“寒蝉鸣败柳,大火向西流”,既描绘了季节交替的景象,也表达了人们对时光匆匆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古人将天象与农事的关系融入诗中,赋予了天文现象更为深刻的内涵。

二、三星在户:时空流转,诗意又实用

  再来看看《诗经·唐风·绸缪》里的诗句:“绸缪束薪,三星在天”;“绸缪束刍,三星在隅”;“绸缪束楚,三星在户”。这里所说的三星,指的是参宿中间的三颗亮星,宛如夜空中的三颗璀璨宝石。

  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三星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巧妙地展现了时间的变化与空间的转换。“三星在天”,描绘的是参宿刚从东方升起时的情景,此时天色初暗,恰似大自然拉开了秋冬夜的帷幕,三星作为夜空中的闪亮“登场者”,为秋冬夜晚增添了宁静与神秘的氛围。“三星在隅”,指的是参宿移动到了东南天空的一角,这意味着时间又过去了不少,夜空中的星辰布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三星在户”,说的是参宿升到了南天正中间,正对着门户,这表明此时已至深夜。周围万籁俱寂,三星宛如夜空中的守护者,静静地照耀着大地,让人倍感安心。

  在古代,以天文现象作为时间标志十分常见。除夕之夜,人们迎新年放鞭炮时,向南望去,参宿三星恰好升至正南方天空的最高位置,这便是民谚所说的“三星高照,新年来到”。民间将这三颗星视为福、禄、寿三星,寓意“幸福美满、吉祥富贵、健康长寿”。实际上,参宿三星与福禄寿三星原本并无关联,只是由于历史上天文历法多由官方掌控,并曾一度被封锁,百姓所知晓的星官知识有限,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误传,将参宿三星当成了福禄寿三星。不过,这并不影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而为节日增添了更为浓厚的喜庆氛围。

  参宿的星星不仅闪耀在秋冬的夜空,还是冬季夜空中的路标。依据一定的方法,能够*为容易地找到冬季夜晚最重要、最耀眼的星星。例如,顺着参宿三星的连线向东南方向寻找,能够发现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它宛如一颗蓝色的宝石,在夜空中熠熠生辉。向相反的方向寻找,则能看到毕宿五和美丽的昴星团,它们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共同构成了冬季夜空的壮丽画卷。

  这种依靠观察天文来辨别方向的方法,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为后来的航海事业和天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月离于毕:风雨天象,有神秘预兆

  前面讲述了与时间、农事相关的天文现象,接下来要说的“月离于毕”则与风雨天气有关。《诗经·小雅》中记载:“月离于毕,俾滂沱兮。”《史记》中还记载了孔子利用这句话预报下雨的故事。按照一般理解,这句话是说月亮靠近毕宿时,便会下大雨。然而,这种说法存在一定问题。

  因为月亮每月都会沿天地空间的圆周运行一周,即每月都会经过毕宿一次。但显然,大雨不会每月都在固定时间降临。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学者们经过研究讨论,有学者认为可以将“月离于毕”中的“月”理解为满月,“离”为“附着”“靠近”。如此一来,一年当中满月恰好位于毕宿附近的情况,只有在特定时期才会出现。根据《诗经》出现的年代(周朝到春秋中期),当满月处于毕宿之中时,正值夏历九月上旬,节气为“寒露”,在这个时候应是旱季,而非雨季。由此可见,将“月”理解为满月,把“离”解释为“附着”“靠近”也存在不妥之处。

  通过计算机模拟三千年前的情况,发现当一弯残月位于毕宿时,可能恰好处于“小满”节气前后。我国民间谚语说“小满大满江河满”,表明此时降雨频繁、雨量充沛,这与“滂沱”的描述正好相符。同样,“月离于箕风扬沙”可以理解为残月即将离开箕宿时,可能会遭遇大风天气。这种解释既**天文现象的实际情况,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他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发现了月亮位置与天气变化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尽管这种联系可能并非完全准确,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已经堪称卓越。

  在历史文学中,天文历法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以诸葛亮和司马懿交战为例,当时战争局势紧张,诸葛亮夜晚观察天象,发现月亮接近毕宿附近,便料定必然会下连日大雨。于是他仅派遣一千名士兵去抵挡四十万魏兵,利用大雨带来的有利地形和时机,成功阻挡了魏兵的进攻。司马懿虽也看到月亮接近毕宿,但未能准确预测到大雨会持续多久,结果部队陷入困境。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聪慧,也凸显了天文历法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在古代战争中,了解天文变化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制定合理的战略战术,从而增加获胜的可能性。

四、龙尾伏辰:历史天象,巧妙相契合

  前面讲述了与日常生活、战争相关的天文现象,接下来要说的“龙尾伏辰”则与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它涉及春秋时期晋国“假道伐虢”的故事。在了解这个故事之前,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之间战事频繁。晋国意图扩大自身势力,欲攻打虢国,然而虢国与虞国相邻,且两国关系友好,晋国担心直接攻打虢国会遭到虞国的阻拦,于是想出了“假道伐虢”的计策。

  在晋军即将打败虢国之前,一首带有预言性质的歌谣在民间孩童中流传开来:“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歌谣中所描述的天象,“丙之晨”指的是天象发生在“丙”日的清晨。“龙尾伏辰”中的“辰”并非指大火星,而是指太阳和月亮交会,即日、月在尾宿交会,此时苍龙的尾巴在早晨的光线中隐没不见。南方朱雀七宿距离尾宿*远,黎明前在南方天空中十分明亮;而天策(傅说星的别名)因距离尾宿*近,则变得暗淡。

  后来战争的发展与歌谣所预言的一致,晋军在丙子日这天攻下了虢国,虢公逃到了洛阳。晋军打完仗返回途中,顺道将虞国也灭掉了。根据歌谣中的天象,能够推算出晋军打败虢国的日期是西元前655年11月16日。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天文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奇妙契合,也彰显了古人运用天文历法的高超水平。

五、结束语

  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需要依靠天文历法来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天文历法为人们提供了判断时间、安排生活、进行生产的重要依据。

  在古代,人们通过口耳相传、观察实践等方式学习和传承天文历法知识。例如,农夫们在田间劳作时,会向孩子们传授天文历法知识,让他们了解节气的变化和农事活动的安排;戍卒们在守卫边疆时,也会观察天象、预测天气变化,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新来的士兵;妇人们在夜晚仰望星空时,会向孩子们讲述“三星在户”的故事,让他们在理解时间流逝的同时感受家庭的温暖。通过这种方式,天文历法知识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时至今日,天文历法依然是领悟天道规律、感受自然法则的独特载体。

天文历法师资培训(初阶十二期)招生简章

二十八宿与五运六气,量天尺下的中医智慧

让每一个人都仰望星空

对不同人士学习天文历法的参考建议

中国文化君王世界方略论与文化一带一路思考

重订堪定中华民族新六经倡议

构建书香家族百代流芳传承

天文苑的思想渊源

星历编程,天文历法万年历编程基础代码分享

学中医,为什么一定要学五运六气?

“浑天、宣夜、盖天”三说之争:一场被文人误读的宇宙认知坍塌

现在的二十四节气知识都错误太多了,你可能不小心就入了坑

还原二十四节气本真

二十四节气“平气法”和“定气法”的拔河拉锯



阅读6338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