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天文历法首弃,去太阳中心说

天文苑
2024-12-30

华夏天文历法首弃,去太阳中心说

天文苑

甲辰丙子戊辰

冬月三十

20241230

天文历法蕴奥长,星辰变幻映苍茫。

日心地说非吾道,浑沌无极限未央。

时空一体乾坤阔,天地浑然宇宙香。

摒弃西说寻本真,华章璀璨耀八荒。

  人类自古便对天际的星辰怀有无限的好奇与敬畏,试图通过观测与解读星辰的运行规律,来揭示天地的奥秘与生命的真谛。

  天文历法,作为连接天地、沟通古今的桥梁,承载着各民族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智慧。正因如此,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要想真正认识我们的文化特色,就需要与西方文化保持适当距离,从理论源头上摆脱其过度影响。

  我们往往容易被外来的理论所束缚,忽视了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深刻内涵。特别是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要想真正回归文化本真,首先需要摒弃的,便是西方传入中国的太阳中心说。

一、太阳中心说西方文化的舶来品

  太阳中心说,亦称日心说,是西方天文学史上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革命。其核心观点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这一观念的提出,彻底颠覆了西方长期盛行的地心说,为后来西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思路启迪。

  然而,太阳中心说作为西方文化的独特产物,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与西方社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以及科学发展的轨迹密切相关。这一理论的出现,是西方人文环境熏陶下的理论思考。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一理论并非本土文化的自然演绎和产物。

  此外,西方天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对天体的描述,如天体的大小、形状、构成物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天体描述学。因此,西方天文学中并不包含中国文化中天文学所蕴含的深厚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念,这是需要进行严格区分的。

  西方天文学从地心说逐渐发展到日心说,这是其历史演变的轨迹。而中国人则从未有过这样偏执的看法,我们的历史文献中也没有记录过此类从一种偏执观念到另一种偏执观念的天地论述内容。中国的天文学,从一开始就追求宇宙全息论,讲究浑沌、无极限,追求的是“大载宇宙,渺渺暗暗”的深邃意境。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原本并没有所谓的“日心说”和“地心说”这些概念。只是在近几百年,随着西方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些观念才被引入中国,并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探讨。因此,我们不能用“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些西方的天文学观念来解释中华民族的天文历法。

  此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与西方人截然不同。我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过分追求个性和张扬,而是更注重整体的和谐与统一。因此,我们的文化中充满了“大同世界”、“礼运大同”等追求社会和谐与理想的理念。而西方天文学只立足于“日心说”(以及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月心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思维视野和价值观。

  只有立足于“时空一体,古今穿梭,乾坤一气,宇宙全息,天地浑然”的宏大时空观,我们才能说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万物皆备于我”这样的豪言壮语。这才是中华民族天文学所蕴含的深厚哲学思想和宇宙智慧。

二、西方思维阻碍认识华夏文化的藩篱

  西方思维,以其显著的数据分析与实证主义的细分求证为特征,在推动科学进步的过程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用这种思维方式去理解华夏文化,往往会四处碰壁而摸不到门路。

  华夏文化展现出的是一种整体性思维、象征性思维与直觉性思维的融合,这种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在解读华夏文化时,如果仅仅依据西方思维的框架,往往容易出现误读或片面理解的情况。

  太阳中心说的广泛传播,就是西方思维对华夏文化误读的一个典型例证。在西方思维的主导下,人们在解读古代天文文献时,往往会将“日”这一概念简单地等同于自然界中的太阳,从而忽视了华夏文化中“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内涵。

  在中国文化里,“日”并不仅指太阳本身。比如,“天干”中也有“日”的称谓,还有“日星”这一概念。《诗经》中的“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一句中的“日”,指的就是“日星”,而非我们日常所说的太阳。

  再者,“日为阳,月为阴”这一表述,也并非简单地指“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更多的是指“代表五运变化的天干为阳,代表六气变化的地支为阴”。

  这样的文化内涵,在西方的文字体系中是难以找到的,甚至在他们的字典里也根本无法产生出这样的概念。同样地,中国历法中也不存在西方文化意义上所谓的“太阳历”和“太阴历”。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华夏文化与西方思维之间的显著差异和独特性。

三、华夏天文历法无黄道天球坐标之偏执

  华夏天文历法,是一幅流淌着哲学与诗意的宇宙画卷。它不仅仅是记录时间流逝的工具,更是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与诗意表达。黄道,那太阳在星空中勾勒的轨迹,如同一条金色的丝带,贯穿了整个宇宙画卷。

  华夏天文历法自古以来便蕴含着对黄道的精妙描述,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以黄道为单一基准来构筑那浩瀚的天地模型。相反,中华民族以更为宏大、深邃的天地论与时空论为基石,细腻而全面地阐述着天地的无穷奥秘与生命的至真真谛。

  在华夏天文历法的宏大框架中,天地被视作一个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整体系统。天代表着那无垠天际中天体与星辰的变幻莫测;地则孕育着地球上的万物生灵,生生不息。而人作为天地之间的灵动桥梁与纽带,既感受着天的浩瀚,又脚踏实地与自然和谐共生。时间与空间则是这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精妙阐释,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编织出宇宙的一幅幅宏伟画卷。

  华夏天文历法不仅仅局限于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探寻,它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华夏先民们以宇宙全息为立足点构建出了浑然天成、博大精深的浑天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如同宇宙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天地万物的内在联系与和谐统一。

  相比之下,西方天文学则立足于偏执的太阳中心说由此衍生出了黄道天球理论。这一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天体的运行规律但其视野相对狭窄,难以全面把握宇宙的宏大与深邃。

  而华夏天文历法的天地时空论无疑具有更加宏大的视野与深刻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理论更是一种哲学思想与文化传统的结晶。在这一理论中我们看不到眼光极度短视、只能看到相对比*的太阳中心说,也看不到狭隘、偏执的地心说。相反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对宇宙整体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真谛的深刻领悟。

  同样地,太阳中心说也只是一种观点的提出、一种视角观察的结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假设的天地理论体系。站在地球上看是如此从地球以外反过来看还会这样吗?

四、时空天地乾坤宇宙万物全息之历

  华夏的天文历法从出场那一刻起便超越了西方观念下的太阳历范畴。它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时间流逝的工具更是一种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与诗意表达。在华夏天文历法中时间被细分为年、月、日、时等刻度每个刻度都镌刻着天文现象与气候变化的韵律。这些韵律与地上的生命节奏相呼应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的宇宙画卷。

  同时华夏天文历法还将天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与星座这些星座与地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相对应。这种对空间的划分与理解不仅为天文观测提供了方便与准确还体现了华夏民族对宇宙整体性的深刻洞察。

  在华夏天文历法的宇宙观里天地人三才共舞演绎着宇宙的和谐与秩序。这种和谐与秩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哲学上的与精神上的。我们可以说:华夏的天文历法是时空历、是天地历、是乾坤历、是宇宙历、是万物历,但绝不是偏执狭隘的太阳历和太阴历。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太阳历和太阴历都是两个偏,一点都不中正。不仅不是中国人的历法,更不**中国人的名字称谓。明清以前的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用这样狭隘和偏执的称谓来称呼自己民族的历法。

五、全息思维、全息宇宙与华夏天文历法

  太阳中心说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并非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自然演绎。西方思维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对华夏文化的正确认识与理解。

  然而通过深入剖析华夏天文历法的本质与内涵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与文化传统。这些思想与传统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宇宙运行规律的独特理解与深刻洞察还为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源泉。

  在探寻宇宙奥秘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摒弃太阳中心说的束缚与局限,以更加开阔的胸怀与更加深刻的视角去探寻华夏天文历法的深远意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还能够更好地理解与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探索宇宙奥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共同追寻那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与生命哲学。

星辉历谱


信仰天地


《小農經濟》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天文苑《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天晨学记录表


天文苑《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天晨学圆满结束


天文历法


五运六气


天文历法爱好者入门


天文历法,中国文化的元原本源


校园开设“天文历法”课程的九个看法


驱邪扶正,暨妄议天文苑,送所有诽谤天文苑者

阅读3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