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轩辕文
维黄帝纪元四千七百一十八年,公元二千零二十一年三月初三,辛丑牛年壬辰月壬辰日,西元2021年4月14日,齊榮祭轩辕,辞曰:
五千文明,轩辕奠基;德配天地,阪泉缔结。
合符釜山,四海归心;千年稳健,社会祥和。
万邦安己,思想归一;和平九州,百业兴起。
植桑养蚕,垂裳华衣;万家兴睦,男耕女织。
继天立极,治历五气;隶首作数,量衡定度。
风后衍图,阵法始制;伶伦取竹,五音六律。
岁术甲子,相合干支;对话歧伯,定格中医。
仓颉造字,形象音义;鸟兽鱼虫,无所遁迹。
开合如一,乾坤定理;格言成语,大道示机。
千载荣光,后世迷离;往事三千,英雄无几。
所憾文脉,极衰至微;争鸣打架,教授斗嘴。
魑魅食肉,精神分离;魍魉吸血,弱肉强食。
山河待理,英雄鼎立;时空焕新,历史终结。
昆明太华,追思遥祭;启元新生,愿以为圆。
玉其于荣,寸心定志。顿首叩拜,伏惟尚飨!
齊榮
辛丑牛年壬辰月壬辰日轩辕诞
黄帝时代的历法——五行历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祖,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作为华夏民族的共祖,不可能不使用一套统一的历法,以示天下归心,四海归一。然时至今日,很多人依旧不知道黄帝历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历法?
《史记•历书》:“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於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五行不是五材,不是五种物质或是元素,五行说的是天地间万物的五种根本属性。
五材是什么呢?《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里明确说是人们于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五种材料。用于干什么呢?《尚书大传》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水和火是人们用于做饭炒菜的,木材和金属,是人们用于制作生产工具和盖房子的材料和构件,广博的土地是万物所化生的地方。这些都是可以被人们利用的东西、物质、材料,讲的都是五材,根本就不是五行。
五行是天地万物的五种根本属性的命名,表达为天地之气的运动趋向、运动状态。郑玄注《洪范·五行》指出:“行,是说顺从天运行气。”《释名·释天》也写道:“五行是五气,于其五个方位各自施布运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五常之气,太过不及,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具备五种特性的气游行于天地之间,使得天地之间发生异常——太过和不及。五常之气是什么呢?就是金、木、水、火、土交替运行的天数,造就了寒、暑、燥、湿、风不同气候的降临和变化,这都是天道,是天地间存在的自然变化。
《春秋繁露·五刑相生》:“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别为四个时节,排列为五行,因为其呈现变化特性不同,所以称之为五行,万物因气造化不同,因而进行了五行属类的划分。木代表气的生发疏泄;火代表气的上升运动,升降出入的“升”;金代表气的内收肃降,就是升降出入的“入”;水代表气的潜降;土代表气的是升降相平衡,出入相平衡。
五行是根据年复一年的春、夏、长夏、秋、冬五个时节的变化的现象推导出来的,呈现为植物的生、长、化、收、藏;人与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五行所代表的五个时节就是彝族十月历,十月历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个月36天,用土、铜、水、木、火分别配以“公母”纪月。彝族人称这十个月为十个“补摩”(公母),用土公、土母、铜公、铜母、水公、水母、木公、木母、火公、火母来纪这十个月。汉族我们所讲说的“春天为木,夏天为火,秋天为金,冬天为水,夏秋之交为土”与十月历“春季为木,春夏之交为火,夏季为土,秋季为铜,冬季为水”是一致的。土、铜、水、木、火即是汉族的阴阳五行,“铜”指代“金”。公母、天地和阴阳则是同义语。
十干在古代是用来纪十月历,即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彝族十月历是依据夏至和冬至来制订的,与月亮没有直接的关系。十月历将一回归年分为阳、阴两个半年:从冬至到夏至为阳年;从夏至到冬至为阴年。它以土公月为一岁的开始,以夏至为月首。即一月为土公,二月为土母;三月为铜公,四月为铜母;五月为水公,六月为水母;七月为木公,八月为木母;九月为火公,十月为火母。用十二兽名(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来纪日,鼠日为首日,猪日为尾日,每十二日为一轮,每三轮为一个月,每三十轮为一年。“补故”(夏至)过大年(3天),“补久”(冬至)过小年(2天)。每四年之中有一年的大年和小年都过3天,称为“双大年”。”
《管子·五行》则系统的记录了五行(木、火、土、金、水)作为一年五季的名称,与《史记•历书》:“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於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相吻合:“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夏小正》、《月令》所载内容和所要说明的东西内容跟《管子》这一段话完全相同而且吻合,记载的都是天子在不同时节应进行的政治活动以及农事、物侯等,不同之处在于《管子·五行篇》以五季区分,《夏小正》以十月区分,《月令》则以十二月区分。“至日,睹甲子,木行御”,意即“冬至,遇甲子日,木行统治”。
综合上述内容,完全可以得出结论:五行历说的就是十月历。也就是说,在历史的曾经,黄帝时代所使用的历法是五季历——十月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