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榮先生,七彩云南的追星族
天文苑核心团队
癸卯年甲寅月己亥日
2023年02月10日
正月二十
阅读每一本书都会有无尽的收获,从中也总能获得人生的美好体悟。人本来就是一本书,只要认真去感受,每一个人的思考都会带给他人很多的触动,以及内心的感悟。无论是最初的神交,还是用心的去感受体会,齊榮先生都给了天文苑团队成员不一样的感受。
司马丹华说:“齐先生是我的恩师,他对我有启蒙授学之恩。我对儒家的思考,对黄石公《素书》的理解和认识,包括对天文中医的理解和认识,都全部依赖于齐先生。一直以来,对他都心存感激和敬佩。”
作为一个旁观者,以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就在想,齊榮先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物?为何一个年长他的司马丹华都以谦和之态来对待他,称呼他为师长?同时也在思考,他是如何在这样的年龄具备这样的思考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他有了这样的思考和想法?于是带着好奇心,带着疑问,我们走上了探查之路,像探索秘密一样去探索齊榮先生。
一、滇东水美,少年璇玑
齊榮先生的家乡位于云南东部,云南简称滇,齊榮先生也常介绍自己为“滇东布衣,云南草民”。从字面意思来看,布衣就是穿着简单,没有太多华丽;草民也容易理解,就是普普通通的人。
最开始也会觉得齊榮先生这样介绍自己,会给人不好的感受。后来逐渐的走进齊榮先生,也才慢慢的明白其中的用意。原来他的想法就那么简单,只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他的思考去感受学习一些东西,而他的思考和想法跟身份及地位没有什么关系,反而是因为他的思想文化,才有这一切。
从宣传的角度来看,这样来说并不是什么好的宣传。当然了,齊榮先生也并不是没有可以宣传的东西,他也有很多可以宣扬的内容。
齊榮先生到至今已经写了不少东西,如《易经千年之误》、《星语星河》、《史记天官书精解》、《中庸品鉴》、《棋经品鉴》、《周髀算经品鉴》等等内容,其中齊榮先生最得意的作品莫过于《璇玑少年异界奇闻录》。
《璇玑少年异界奇闻录》终稿录
齊榮
20210918
一抹爱恋透穹苍,半丝悲悯开洪荒。
昆明西山执笔书,宣威滇东毕篇章。
一年滇中著璇玑,乌蒙山水系情长。
千古英雄神圣事,无非一念济民昌。
这一首小诗是齊榮先生《璇玑少年异界奇闻录》书写完以后写下的内容,其中包含着他的思考,以及深刻的想法,也是《璇玑少年异界奇闻录》书写完成的思考原点,“一抹爱恋透穹苍,半丝悲悯开洪荒”和“千古英雄神圣事,无非一念济民昌”是心声和抒怀,“昆明西山执笔书,宣威滇东毕篇章”和“一年滇中著璇玑,乌蒙山水系情长”是起始书写到终稿的地点,以及书写时长。
核心点是“一抹爱恋透穹苍,半丝悲悯开洪荒”和“千古英雄神圣事,无非一念济民昌”:
“一抹爱恋透穹苍”━━貞情演绎,真爱无界。永恒时空赋予人类最高贵的就是爱,以此引来无数圣贤声声赞。因为“爱”所以无怨无悔,生死不回头;因为“爱”所以一往无前,至死不渝;因为“爱”所以心之所向,一往情深;因为“爱”所以披巾斩棘,斗罢艰险,一生赋苍生。
“半丝悲悯开洪荒”━━爱己爱人爱苍生,渡己渡人渡苍生。真正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是满怀关切的,对生活永远是热爱的,对生命永远是尊重的,对死亡永远是坦然的。正因为对弱者是满怀关切的,所以他们心中永怀悲悯。正因为对生活是热爱的,所以他们的生活中从来不缺少幸福和优雅。正因为对生命是尊重的,所以他们给人感受到的永远是阳光和灿烂。正因为对死亡是坦然的,所以他们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
《璇玑少年异界奇闻录》是齊榮先生每天连载一章,持续书写365天完成的。其中,也收到了很多人的赞美。
罗小畅《“璇玑少年异界奇闻录”读后感》说:
“首先,看到这样的大圆满结局,很开心。。。同时,结尾结在“夫妇之道”,很好!。。。
英雄拥有圆满美好的结局,也是我挺期待的。英雄心系苍生,为众生经历磨炼,获得成长和好的结果,这也为更多心系苍生的人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如果都是天妒英才,英雄短命,估计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当好人英雄了。)
感谢齐兄真性情和毫无保留的心性,齐兄借故事中人物之口,道出许多真性情的话语和许多关于传统文化、天文历法的相关知识,读来有趣味也涨知识。
齐兄的故事里有金融危机、有世界纷争、有全球环境恶化等很多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让主人公与一群人经历各种起伏、坎坷,读来也会增加几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挺好!
齐兄如其笔下人物,也是念济昌民。以文会友,以期点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的愿力与行为都值得佩服与称赞!”
二、云南七彩,观星望天
在没有认识齊榮先生之前,也并不知道中国文化的天文历法理论体系是如此的精妙,原来整个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之上而构建成的。不懂天文历法,读不懂中国文化;不懂天文历法,读不懂诸子百家;不懂天文历法,读不懂易学体系;不懂天文历法,读不懂中医学,读不懂《周易》、《黄帝内经》。
也很庆幸跟齊榮先生学习,他确实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感受了不一样的中国文化,也感受到了华夏天文历法的独特之处。
很多人说中国文化的思想源头是《易经》,其实换成任何一个普通人来看,对《易经》这样的一本书要去阅读学习,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也不见得能领悟其中的一些内容。而且《易经》本身的文字内容,就好像是天然的残缺了一部分理论,这部分残缺的理论在哪里?其实就是在天文历法之中。
在《天文苑的思想渊源》一文中,齊榮先生说:“伏羲一画开天,开的是自然物理之天,开的是人伦秩序的天。开自然之天,建立的是时空体系;开人伦之天,建立的是人类社会的相处往来。”
齊榮先生之前也分享了一个观察记录,就是从天灰蒙蒙到整个屋子里没有一点黑影的记录,这样的一个记录在我们看来或许是特别没有意义的记录,但在齊榮先生的内心深处,他所感受到的恰恰不一样,是一种更加丰富的体验。
也是在不断了解齊榮先生的过程中,才感受更多的,其实“观天定时变”就包含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观察记录。
仰望星空的观天,不仅仅只是头顶的几颗星,也不仅仅只是三垣二十八宿,仅只是头顶的星星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恰恰不一样的是背后的原理,是天文天象、星星背后的内容,是天地同参的时空系统定论,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体验人生开阔。当这样来看待的时候,恰恰人生也就走向了另一种开阔,原来天子摄政的“观象授时”就在这里。
三、大河山川,礼和自然
很多朋友或许也很好奇,齊榮先生的学习到底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走上天文之路?为什么他会始终的坚持推广天文历法?关于这些问题,他曾经也做了这样的回复,内容有三条:
1、人生的兴趣和追求,对天地奥秘的探索和探求。
从小生于农村,长于山野,乡村的天地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和感受。那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每天很早就起床约着去上学。我们经常看到东方的地平面上有一颗很亮的星。内心充满着疑惑,不知这颗星叫什么名字,为什么经常会看到它?
后来慢慢的经过了解才知道那颗星是太白金星,也叫做启明星,也叫做长庚。太白清晨出现在东方为“启明星”,晚间在西方天空出现被称为“长庚星”。
长于乡村,生于山野,乡村的天地从小就给我上课一堂启蒙课,这一堂自然课就是天地造化,自然孕育。这是我传播天文历法的第一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我对家乡和自然山川的爱。
生于山野,长于山村,从小就跟自然山川对话,跟她们为伴同舞,自然山川赋予了我别具一格的开阔和大气。我想每一个走进自然山川的人都会有和我一样感触,觉得无比的舒心,无比的神清气爽。
二、文化思考,思想的共鸣。
天文历法是中国文化诸学科的基础。中国文化的理论就是站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之上而建立起来的。
伏羲氏一画开天的基础就天文历象。书中的道理在书外;人伦的根本在中和;中和的源泉在易经;易经的根源在天文。不懂天文,读不懂中国文化。
三,别具一格的人生共鸣,与道同行,与时空共舞,与万物同频共振。
如果说时空有一条永恒的铁律,那么这条永恒的铁律就是万物的生生化化。在自然山川中,看斗转星移,感时事变迁;品四季花开,体万古流传。在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落中,不知不觉间,内心坦然了,也淡定了。走进自然山川,感受气象万千,体悟了大自然的美好,清楚了万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内心的世界自然而然的也就开阔大气了。
以上,就是齊榮先生对自己为什么会走上传播天文历法之路的回答。
此情此景,不由得令人想起《宇宙演化史诗》说的:“谁愿无知过一生,智者代代望星辰;问道苍穹我是谁,千古一问惑古今。”
四、天地为师,自然为友
“取于天地,宗于万物”是齊榮先生基于“天地一体,万物有灵”而提出来的八个字,围绕所形成的就是“天文,人类第一学;历法,人类第一法”。
把时间线拉回到远古时代,所有的理论都没有构建的时候,人类所能感受的就是头顶的星空和脚踏的大地,以及身边的花草、树木、野兽、人群。我们赫然会发现,原来一切的一切,并不是今天所有书籍中所记载的理论内容。今天跟远古时代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是有书学习的,而那个时代没有这些理论思考,以及相应的书籍可以学习。
回到最初,人类最早所遵循的规律就是时间的变化,最基本来说也就是时空节律,再简单来说也就是昼夜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仰望星空是人自然而然的事情,只不过理论没有构建,思想没有形成,人类还在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去观察记录所有的变化。也就是说回到原点上,仰望星空,进行观象授时,是人类最早的学习,也是人类最早的取材。
借由天文是第一学,人类自然而然的也就形成了第一条法规和法则,这就是历法。
在没有思考到这一点之前,也常会质疑齊榮先生的思想来自何方?当思考到这里的时候,才发现问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可笑的。因为天地自然本身就是最大的课堂,伏羲是依靠天地自然山川,最终形成了八卦、六十四卦的构建,这是他最大的学习。神农通识万物,品尝百草,最终形成了百物属性的类别划分,那一刻万物之性得以判别,这样的构建又何尝不是基于天地万物呢?
人的生命中或许有很多老师,同时也会有很多启发自己思考的人。但终归回到原点上,人生最大的课堂还是自然山川以及天地万物。当一个人把自己的课堂变成了天地万物以及自然山川,可想而知,他的内心已然是开阔的,同样的也是无比大气的状态。
一个人的课堂是天地万物,学习是乾坤万象,那么书本的理论,朋友以及某个人的启发,很显然也就不过是一点灵光的体现。齊榮先生身边有非常多的人,也有不少老师是真正的有识之士,他们所讲述的很多理论内容都是可以促进一个人真正的去成长的,甚至有的内容哪怕只讲其中的精华一点,这些老师所阐发的东西,恰恰就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如果要论师授学,我们完全可以有一个感受,这些老师所讲述每一个点,或是其中某一事的细节点,都在无形之中启发了齊榮先生,他们都可以被称为齊榮先生的老师。而除去身边所有启发齊榮先生的人,回到根本点上,齊榮先生的真正学习,只有一个内容,就是大山大河与天地自然。
向天地学习,向大自然学习,这样的一种学习,恰恰就是一种真正的开阔,而不是基于某一个观点,某一个人的理论内容而把自己一生禁锢,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五、为学为师,乐在其中
一直都不清楚齊榮先生是做啥的,也并不知道他真正的职业是啥,只知道他有比*深的文化功底。也是在一次天文苑核心成员内训中,才知道齊榮先生曾任教于体制教育,教授过体制教育的语文、数学,同时也给学生教授过武术。
倘若不是真正听到齊榮先生的讲述,我们也或许从来不会想到他曾经还有这样的教学经历。当时,视频号上发出他一段打太极的视频,心中就很惊讶好奇,原来他对传统武术,也有深入的学习和自己的反复练习,同时也有自己的理论思考在其中。当然了,对于武术的教学,他也不仅仅只是给学生教授过,同时还曾经在昆明的一些社区给一些老人教授,学员年纪最大的是80岁。
换一句话来说,也就是齊榮先生的学生,有四五岁的孩童,也有年至七八十的长者,只不过他们所学习的内容不同而已。
相比*于而言,这些都不见得是那么重要的东西,倘若不是因为问到,齊榮先生或许也不会给大家去讲述他曾经的教学经历。其目的和想法,就是让大家去感受,他就是一个天文历法授课老师,琢磨研发了不少课程,以期自己的思考能帮助更多的人。
从为学为师的角度来看,齊榮先生的学习是广泛的,教授的内容也是多角度的。在他曾经的体制教学中,他给孩子讲过中医,讲过文字学,讲过二十四节气,也给孩子讲述过天文历法。同时也才知道他们当时在上课,不仅仅只是传统文化的数学内容,还有很多的课外教学,比如说带孩子出去游学,同时上课也不一定就在教室里,有时候是在楼顶,有时候是在学校的操场上。
当然了,这样的一些教学,不把教学限于一个教室和一个黑板,齊榮先生并没有过多的去讲述这些,甚至他觉得这是老师的本分,也是自己为学为师的本分,并不是什么值得宣传的内容。
回顾他曾经的经历,感受他曾经做过的事情。也不由得生发出一种感觉来,原来今天天文苑所有的教育教学,以及所研发的很多课程,都是在他很早之前就在心中形成的想法,只不过天文苑把这样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变得更加深刻而已,线下教学变成了线上授课。
长期的为师为学,对大河山川、天地自然有自己情有独钟的感触,并有深深的链接,这恰恰也才是天文苑有今天的根本原因。
齊榮先生天文苑网络教学授课未必会有很多的形式,但有一点是始终无法质疑的,那就是齊榮先生的课程从来不怕你把东西学会,就怕你一知半解、弄不懂,要对外去展示毫无东西,也拿不出相应的成果来给大家看到,这是齊榮先生所担忧的地方。
在他的授课过程中,从来不会去隐藏任何东西,很多学员都反馈说到:“齊榮先生的授课是赤诚,他不怕你学到,就怕你学不会。每一个课程的内容都是非常丰富,也是内容非常多的,我们虽然只是听学了一个课时,然而这个课时的信息量是非常庞大的,足够自己花上三五天的时间来进行消化,不然还真不容易掌握齊榮先生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
甚至齊榮先生是一个不怕你问问题的人,你能问出问题来他都会给你解答,甚至还鼓励大家提问,他常说:“自己的教学授课,不一定都是尽善尽美的,同时也有一些点会是自己忽略的点,过程中也可能有一些内容是没有考虑大家的感受的,大家需要积极的参与互动,这样也才能更好的弥补数学中的一些空缺和不足。”
对天文苑内部的学员,齊榮先生常说:
“我们就应该有一种心态,我们就是一个百宝箱,永远不怕大家提问。大家提出问题来,我们回答了,一方面是大家成长了,同时在下一次在授学过程中,我们也就更能够去体会大家,能够更好的换位思考,给大家输出更好,更**的理论内容。
大家若不提问,若不参与互动,很可能就会滑过其中非常多的内容,反而大家参与了互动,我们对大家的学习状态了解的更清楚,我们能给到大家的东西更多。我们不惧怕任何一个在天文苑学习的人的提问,他能提出问题,我们难道就不能解决问题吗?
甚至我们还也可以有一种心态,我们所有讲述过的内容,都会随着我们的思考深入,不断的会进行升级改造,每一次有新的思考进来,很可能我们的课程就会进行全新的升级。不惧怕大家提问,也不惧怕别人抢我们的饭碗,反而也是一种对我们自己的自觉自信,是我们对自己有信心。”
有的人或许会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在齊榮先生这里恰恰从来不担心这一问题。我们都可以具体思考一下,齊榮先生教授某一个内容,可以轻松随意的给大家去讲述,从头到尾的给大家娓娓道来。但要真正的消化其中的内容,没有一定的时间是做不到的。就算齊榮先生把所有的精华一次性全部讲完,时间不用多,就是很简短的一个课时,学习的人也未必能把这个课时的内容全部消化完毕。
再比如,齊榮先生把课件给到每一个人,让收到课件的每一个人不改动课件的任何内容,都来讲一堂课,未必每一个人都能把其中的内容讲出来。这就是客观存在的事情。
也就是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在天文苑这里是不成立的。但凡师父会认为自己教会了徒弟,会把自己饿死,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师父无能。如果师父有能耐,那么一定是这个徒弟沾师父的光。
反而在其中,我们会有一个更加不一样的感受,齊榮先生的授课教学更是一种自得其乐。一方面自己在其中受益,另一方面让学习的人都有所收获。同样的他的授学内容,更不是基于某一个人的观点,或者是某一个人的看法来展开的,都是由心而发、自觉自信的创作,过程中他也不考虑你要不要学的问题,你选择学习那是你的事情,不选择学习也是当事人的事情。同时齊榮先生还设定了一个原则,我们的课程从不讲价,也从来不会有什么特惠价或者是优惠价,要学习就全额原价。
六、交往往来,赞美不断
在齊榮先生开设天文历法的过程中,也收到了很多的鼓励和赞美。
明道耀理邓公直接说:“齊榮,士君子也。”并写有四句诗:“齊榮擁異象,年輕言論重。觀天亦察地,文章自然成。”附言:“送齊榮大學士”
齊榮先生好友赛云赠《共勉》:“六年弹指一挥间,千里之外话不完。能文能武好青年,志在天文情更坚。不忘当年圣贤心,志存高远勇向前。”
口腔健康管理师刘姜华赠《赞齐荣》:“天下才子数不清,唯有齐荣憾心灵。发心利众是初心,不忘地球是母亲。眼界开阔担重任,树立榜样为萧齐。待到人类觉醒时,阴阳和合方一体。”
上官长风老师写姓名诗《齊榮》一首:“包容万有爱天文,齐心合力追众星;荣耀家族成大业,文从百代创永恒。”
德真在朋友圈留言短视频《教育真源━━天文》说:“先生说出了吾辈心声,中华文化的教育要从孩子开始,道德文章,理器物用,道与术皆为华夏文化核心内涵,空谈道德而罔顾百姓日用之术者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关于齊榮先生,就给大家简单说这些。